“娃小宗”:股權困局下的生死轉型
出品/聯(lián)商專欄
撰文/古德民君
當“娃小宗”這三個字出現(xiàn)在內部文件上時,宗馥莉其實已經為這場轉型豪賭按下了啟動鍵。賭注是300億的年銷售目標,而她要暫時放下的,是承載了近40年國民記憶、品牌價值超900億的“娃哈哈”。
一切的導火索,藏在2025年9月那份流傳的內部通知里。由宗馥莉實際控制的7家公司聯(lián)合發(fā)文,明確解釋了更換品牌的核心原因:“在現(xiàn)行股權架構下,‘娃哈哈’商標的使用,須獲得娃哈哈集團全體股東的一致同意,否則任何一方均無權使用!蔽募瑫r宣告,從2026年新銷售年度開始,原本貼著“娃哈哈”標簽的產品,將陸續(xù)換上“娃小宗”的新標識。這意味著,那個陪著幾代人長大的“娃哈哈”,或許將慢慢從宗馥莉主導的業(yè)務體系中淡去?伤腥硕荚趩,放著900億的品牌不用,宗馥莉為何非要“另立門戶”?而這個陌生的“娃小宗”,又真能接得住300億的銷售擔子嗎?答案,要從“娃哈哈”擰巴的股權結構說起。
一、股權迷局:“娃哈哈”商標的使用權死結
娃哈哈集團的股權,一直是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,這也直接給宗馥莉的商標使用畫上了紅線。杭州上城區(qū)文商旅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46%,是最大股東;宗馥莉本人持有29.4%,排在第二;剩下的24.6%,則歸屬于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基層工會聯(lián)合委員會。這樣的比例下,宗馥莉顯然沒有絕對話語權,而“娃哈哈”商標的所有權,又牢牢握在娃哈哈集團手里,和她實際控制的“宏勝系”沒有半點直接關聯(lián)。
很多人不知道,宏勝飲料集團這個“宏勝系”核心企業(yè),其實是由英屬維京群島的恒楓貿易有限公司100%控股的,宗馥莉通過這個架構實現(xiàn)了對宏勝系的絕對控制,但宏勝系和娃哈哈集團之間,連一絲直接的股權紐帶都沒有。
這就意味著,宏勝系根本沒資格單獨用“娃哈哈”的商標。雪上加霜的是,2024年宗慶后去世后,不少退休和離職員工對2018年簽的職工股權回購協(xié)議提出了異議,還通過訴訟主張權利,讓本就復雜的股權架構更添了幾分不確定性。盡管娃哈哈法務方面曾表示“目前職工持股會就宗馥莉女士一人”,但因為訴訟還沒了結,工商變更登記一直沒完成。
商標自然成了股東博弈的焦點。2025年2月,宗馥莉實控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曾試著申請把387件“娃哈哈”系列商標轉移到自己名下,可最后還是被叫停了。眼看商標轉移的路走不通,推出一個全新的品牌,成了宗馥莉繞開股權僵局的唯一選擇。
二、品牌遺產:從國民巨頭到渠道阻力
要理解“娃小宗”的壓力,就得先回頭看看“娃哈哈”這座曾經的大山有多沉。1987年,宗慶后創(chuàng)辦“娃哈哈”,靠著AD鈣奶、營養(yǎng)快線這些爆款,一步步把它做成了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。AD鈣奶是不少人的童年味道,營養(yǎng)快線更是一度占據(jù)了常溫奶飲料市場的半壁江山。從2015年到2023年,娃哈哈的營收基本穩(wěn)定在500億左右,2024年甚至突破了700億,只不過這份增長里,多少摻了些宗慶后去世后的情懷消費成分。即便如此,娃哈哈依然是快消行業(yè)里的巨頭,宗慶后也因此多次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。
可輝煌背后,娃哈哈的頹勢早已顯現(xiàn)。尤其是在飲用水領域,它早就被康師傅、農夫山泉、怡寶這些對手甩在了后面,慢慢丟了曾經的領先地位。尼爾森的數(shù)據(jù)最能說明問題:AD鈣奶在華東地區(qū)的銷售額下降了37%,而純凈水的市場份額更是從18%跌到了12%,這兩個核心業(yè)務的下滑,直接反映出娃哈哈在關鍵市場的競爭力正在減弱。
更讓宗馥莉頭疼的,是娃哈哈曾經的“王牌”:“聯(lián)銷體”渠道網絡。這套由宗慶后一手打造的銷售體系,當年陪著娃哈哈攻城略地,把產品送進了全國的縣鄉(xiāng)市場,可如今到了品牌更替的時候,這份優(yōu)勢卻可能變成最大的阻力。一位娃哈哈前高管說得很直白:“過去經銷商跟著宗老板干,是認他這個人;宗慶后離世后,大家認的其實是‘娃哈哈’這個牌子;現(xiàn)在要是換成‘娃小宗’,恐怕沒幾個人愿意繼續(xù)合作了。”
三、戰(zhàn)略布局:宗馥莉的“去娃哈哈化”動作
其實,宗馥莉為“娃小宗”鋪路,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。從商標布局就能看出來,2025年5月,宏勝飲料集團有限公司陸續(xù)在中國商標網申請了45個“娃小宗”商標,覆蓋了第1至第45個商標國際類別。不只是茶飲料、礦泉水這些娃哈哈原本就有的品類,連啤酒這種娃哈哈從未涉足過的領域,也被納入了“娃小宗”的版圖,顯然是想一步到位覆蓋全品類。
渠道整合上,宏勝系的動作也很果斷。已經推動12個省份的經銷商完成了合同主體變更,部分員工的勞動合同也轉簽到了宏勝旗下,目的很明確,就是要把銷售渠道牢牢抓在自己手里,F(xiàn)在東北、西北兩個市場的銷售資源,已經全面轉移到了宏勝體系里,這相當于把娃哈哈在這兩個區(qū)域的根基,直接挪到了“娃小宗”的名下。
自從接掌娃哈哈集團后,宗馥莉還做了不少“削藩”的動作。關停了18家和宗氏親屬有關聯(lián)的分廠,清退了年銷售額在300萬以下的經銷商。這些操作看似是為了加強自己的控制權,讓管理更集中,可也實實在在引發(fā)了家族內部的矛盾,畢竟動了親屬的利益,難免會遭到抵觸。而這一切,都指向了她“去娃哈哈化”的核心目標:把娃哈哈的經營資源,慢慢導入自己掌控的宏勝系,為“娃小宗”的登場做好鋪墊。
四、渠道反應:經銷商的拒絕、觀望與試探
“娃小宗”的消息剛透出來,經銷商圈子里就炸開了鍋,最直接的聲音就是拒絕。重慶一位經銷商干脆利落地說:“新品牌我們肯定不做!边@種態(tài)度并不是個例,尤其是那些和“娃哈哈”合作不深、對品牌依賴度不高的中小經銷商,他們不愿意冒風險去推一個沒經過市場檢驗的新牌子。畢竟快消品行業(yè),品牌認知度直接決定了銷量,沒人想做第一個“吃螃蟹”卻可能虧本的人。
不過也不是所有經銷商都這么堅決。多數(shù)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還沒收到更換品牌的正式通知,所以態(tài)度也分成了幾派:有人覺得可以先“試試水”,拿少量貨看看市場反應;有人則明確表示“不碰新品牌”;更多的人還是持觀望態(tài)度,想等別人先做,看看“娃小宗”到底能不能賣得動。
烏魯木齊一位經銷商的態(tài)度相對開放,她所在的商貿公司,娃哈哈產品的銷售額占比能達到80%,多年的合作讓她對這家企業(yè)還有信任:“只要包裝改了,產品本質沒變,我覺得可以接受!钡鞯囊晃唤涗N商就謹慎多了,他透露,今年娃哈哈的銷售已經出現(xiàn)了明顯下滑,自己的生意比去年少了15%,面對可能到來的品牌更換,他的想法很實際:“如果價格能便宜點,就進一點貨,好賣就繼續(xù),不好賣下次就不進了!
渠道信心的動搖,已經反映在了銷售數(shù)據(jù)上。一份由“娃哈哈”員工提供的內部文件顯示,公司已經對8月業(yè)績出現(xiàn)負增長的492家客戶下發(fā)了警示函,還有52家因為嚴重違反聯(lián)銷體協(xié)議,被啟動了考核淘汰程序。要知道,8月本是快消品的傳統(tǒng)銷售旺季,這個時候業(yè)績大幅下滑,不僅讓經銷商更沒底,也加劇了市場對娃哈哈未來的擔憂。
五、前車之鑒:KELLYONE的失敗教訓
“娃小宗”并不是宗馥莉第一次嘗試做自己的品牌,早在2016年,她就已經在宏勝系旗下推出過自有品牌KELLYONE!癒ELLY”是她的英文名,從名字就能看出來,這是她親自主導的品牌。當時KELLYONE的定位很明確,走年輕化路線,聚焦一二線城市的新生代人群,產品線也圍繞健康飲品展開,比如0糖0脂肪0能量的蘇打氣泡水“生氣啵!、“一茶”無糖純茶系列,還有CHACHA果汁果味茶等,都是沖著年輕人喜歡的“健康”“潮流”標簽去的。
可KELLYONE最終還是沒能做起來,問題就出在渠道上。“娃哈哈”的優(yōu)勢是深入縣鄉(xiāng)市場的傳統(tǒng)經銷商網絡,可KELLYONE卻偏偏避開了這套體系,初期把重點放在了線上渠道和線下特定終端,比如便利店、潮流零售店。這樣的選擇,讓KELLYONE根本觸達不到娃哈哈的傳統(tǒng)消費群體。那些習慣在小賣部、超市買飲料的人,根本沒機會看到KELLYONE;而線上渠道又沒能打開知名度,最后不僅沒做成規(guī)模,線上平臺甚至慢慢停擺了。
KELLYONE的挫折,給“娃小宗”留下了兩個關鍵教訓。第一,品牌定位必須和渠道優(yōu)勢匹配,脫離了自己擅長的渠道,再好的產品也難觸達消費者;第二,娃哈哈的經典產品之所以能賣得好,是因為和消費者有深厚的情感連接,比如AD鈣奶承載的童年記憶,營養(yǎng)快線的“早餐搭檔”認知,這些都不是新品牌能在短期內建立起來的。
宗馥莉當初想靠KELLYONE實現(xiàn)品牌年輕化,結果沒能成功,如今“娃小宗”要面對的,還是類似的挑戰(zhàn)。只不過這一次,她打算把娃哈哈的經營資源整體導入新品牌,而不是像KELLYONE那樣另起爐灶。
六、家族內斗:“滬小娃”與“娃小宗”的對峙
宗馥莉的“娃小宗”戰(zhàn)略,不僅要應對外部的市場壓力,還要處理家族內部的阻力!皽⊥蕖钡某霈F(xiàn),就是最直接的對抗。
事情要從2025年7月說起,宗馥莉收回了對上海娃哈哈桶裝水廠的品牌授權,要求水廠停產,把訂單轉給她控制的代工廠生產?纱S生產的桶裝水,因為不是“原廠出品”,遭到了不少老客戶的質疑,結果短短兩個月,上海區(qū)域的桶裝水銷量就暴跌了40%。為了挽回市場,在經銷商的倡議和杭州國資委的支持下,上海娃哈哈緊急推出了新品牌“滬小娃”,還打出了“同宗同源,至真至純”的口號,明眼人都能看出來,這是在和“娃小宗”搶市場。
主導“滬小娃”的,是上海娃哈哈董事長宗偉。據(jù)傳他是宗慶后的堂侄子,手里持有上海娃哈哈30%的股份;而宗馥莉則通過浙江娃哈哈實業(yè)股份有限公司,持有上海娃哈哈70%的股份。
這場“滬小娃”與“娃小宗”的對峙,表面上是品牌之爭,本質上是兩種管理思維的碰撞:一邊是宗慶后時代“分封制”的家族企業(yè)管理模式,親屬和老員工各自掌握部分資源;另一邊是宗馥莉想推行的現(xiàn)代化治理,要把權力和資源集中起來。可這場內耗,已經讓競爭對手鉆了空子,2024年華東市場娃哈哈純凈水的市占率跌到12%,就和內部精力分散脫不了關系。
七、前景展望:機遇與挑戰(zhàn)的生死平衡
“娃小宗”到底能不能成?行業(yè)里的質疑聲一直沒停過。中國食品產業(yè)分析師朱丹蓬就直言:“新品牌能否落地成功,要看宗馥莉的人設能不能立住,還有對不同線市場的布局夠不夠精準。而且建立一個新品牌的成本太高了,還會弱化‘娃哈哈’原本的品牌效應,從這個角度看,這并不是一招好棋!
確實,“娃小宗”要面對的挑戰(zhàn)太多了。首先是信任問題,失去了“娃哈哈”900億品牌價值的加持,宗馥莉得重新贏回經銷商的信任,還要讓消費者接受這個新名字,畢竟在快消品行業(yè),品牌認知度就是銷量的保障。其次是時間成本,快消品品牌通常需要3-5年的培育周期,宏勝系能不能扛住這幾年的短期波動,能不能頂住業(yè)績壓力,都是未知數(shù)。更不用說農夫山泉這樣的對手已經站穩(wěn)了腳跟,東方樹葉單靠無糖茶就能實現(xiàn)年銷300億,“娃小宗”要找到差異化的競爭策略,并不容易。
但換個角度看,“娃小宗”也不是沒有機遇。一旦擺脫了股東的掣肘,宗馥莉在產品推出、市場策略調整上就能更靈活,不用再為“娃哈哈”商標的使用權反復博弈,決策效率會更高。而且有了KELLYONE的教訓,她這次更注重整合娃哈哈的現(xiàn)有資源,從渠道到產品都有承接,或許能少走一些彎路。
筆者認為,其實回頭看看茅臺、美的這些企業(yè)的品牌傳承,或許能給娃哈哈一些參考:用職業(yè)經理人平衡家族利益,避免內耗;以“娃哈哈”為核心品牌保留國民記憶,再讓“滬小娃”“娃小宗”這樣的子品牌去做細分市場補充,比如“滬小娃”專注區(qū)域桶裝水,“娃小宗”嘗試新品類?涩F(xiàn)在的問題是,“滬小娃”和“娃小宗”已經形成了對峙,股權爭議也還沒解決,這樣的理想方案,短期內恐怕很難實現(xiàn)。
寫在最后
宗馥莉的“娃小宗”戰(zhàn)略公布后,一位娃哈哈前高管感慨:“終于走到了這一步,宗馥莉正在放棄‘娃哈哈’,選擇自立門戶!倍c此同時,競爭對手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,已經靠著超70%的市占率實現(xiàn)了年銷300億,這剛好正是“娃小宗”的目標。接下來,法院關于娃哈哈股權爭議的新進展,可能會直接影響企業(yè)的控制權歸屬,但無論結果如何,宗馥莉帶著“娃小宗”走上的,都是一條沒有退路的豪賭之路。
發(fā)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