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量:中國平臺影響世界電商
![]()
出品/億邦動力
作者/賈昆
在“世界電商”的新框架下,更好的實施本地化、數字化,比單純的電商貿易能更好的維持全球化。
在跨境電商近期的新聞報道中,有這么幾則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:
一則是“失真”的消息:Temu和SHEIN美國用戶超過亞馬遜(實際上是美國用戶占全球的比例,Temu為41%,SHEIN為18%,亞馬遜的15%)
雖然信息傳遞有偏差,但背后傳遞出積極信號:中國電商公司在美國取得巨大成功(Temu和SHEIN合計美國用戶總量增至約1.1億,一年內增長2.6倍,逼近亞馬遜用戶數的90%。)
但相應的潛在信號則是:亞馬遜是否會坐以待斃?
一則是毀滅式的消息:印尼禁止TikTok做電商、限制單價100美元以下跨境電商商品(狀態(tài)更新:TT最終用15億美金,與本地電商Tokopedia合資一家新公司的辦法重新啟動電商業(yè)務)
這則消息相當炸裂,其傳遞的信號是:印尼當地可能不太鼓勵中國電商的低價行為。
一則是有意思的消息:亞馬遜針對售價低于10美元的商品,也采取FBA配送時效,且允許第三方工廠使用亞馬遜倉配服務。
我們都知道,亞馬遜剛剛在深圳舉辦了一場人數過萬的線下大會。幾乎廣深的跨境賣家傾巢而出。大會現場,亞馬遜在戰(zhàn)略宣發(fā)上表現得四平八穩(wěn),好像并無新意。但我們往往了解一個人,經常說,不只是聽他怎么說的,更要看他怎么做。
那么亞馬遜近期的一系列舉措,都在暗示著,這個世界電商的巨頭開始重新審視中小商家的價值。并警惕Temu、SHEIN等潛在競爭對手。
今年,我們有幸見到Temu、TikTok、SHEIN、速賣通,一個由號稱中國跨境出!八男↓垺钡奶靾F,以全托管為主要商業(yè)模式,以低價為市場競爭策略,以中國制造為主要依托,正在成為不容小覷的世界變量。
在國內,有一句打趣的話:質疑拼多多,理解拼多多,成為拼多多。
在這件事上,今年的國內電商市場表現十分露骨。天貓不裝了,京東不裝了,用低價換下沉市場的策略被堅決貫徹。那么,以亞馬遜為代表的世界電商,是不是也矜持不住了?
一直以來,全球市場都存在一批中國企業(yè),希望學習歐美日,在品牌出海、全球化方面獲得成功。
世界市場的潮流也朝向消費升級、更加成熟的歐美市場,和欣欣向榮、高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兩極分化。
但當全球消費市場開始萎靡,超級大公司會不會迫于現實壓力就此轉彎,一股腦的投奔全球下沉市場?
從質疑Temu,到理解Temu,到成為Temu。轉變周期有可能非常短。嗅覺敏銳的企業(yè),應該察覺且識別到未來三到五年市場的走向,以及其中蘊藏的黃金機會。
另一方面,當全球巨頭開始蘇醒察覺到變化,也一定會積極反撲。
在飛速發(fā)展的同時,中國企業(yè)以何種姿勢融入全球、影響全球,將成為下一階段重要的戰(zhàn)略思考。
01
建立“世界電商”新思維框架
獨立站,曾經是2020年~2022年之間,跨境電商市場最大的變量。在億邦的研究和分析中,我們認為獨立站切中了品牌出海第一次“去平臺化”、獨立發(fā)展的癢點。
進入2023年,全托管則順利接棒獨立站,成為跨境電商的新變量。但與獨立站不同的在于,獨立站雖然有去平臺化的空間,但這個空間是由Shopify這家公司創(chuàng)造的。而全托管則是清一色的中國電商平臺。

圖注:四小龍市場份額
在這場變量中,中國電商平臺在世界比重提升,正在撬動世界電商的構成。從此往后,在全球的電商,將分為幾種不同的勢力:
中國平臺出海的代表:四小龍(全托管+獨立站)
中國品牌出海的代表:獨立站
傳統(tǒng)跨境電商的代表:亞馬遜
區(qū)域電商的表達:各國的本土電商

圖注:新世界電商框架下的電商版圖
在這輪變化中,全托管由于可以簡化賣家運營流程,從而激發(fā)了工廠和中小賣家的熱情。對獨立站和平臺電商均是某種程度上的沖擊。

圖注:變量帶來的新的框架
但由此引發(fā)的一系列變量,可能更值得跨境電商企業(yè)注意。
比如,地緣政治影響和貿易保護主義。TikTok在美國和東南亞的遭遇再明顯不過。
再比如,商家為了應對平臺的本地化調整,也需要在經營資質上本地化。
以及,全托管帶來的價格競爭,其商業(yè)范式與本地商業(yè)遲早會出現的競爭沖突。
這些變化都預示著,跨境電商所建立的中國商品與海外消費點對點的貿易結構,既有極強的創(chuàng)新性,又有極強的破壞性。
尤其從這次TikTok印尼事件的處理結果來看,投資當地電商平臺,并重點扶持當地商家從事電商,有可能奠定了中國平臺公司,想要在海外謀求和平崛起的策略與基調。
誠然,從跨境出海來看,我們似乎迎來有史以來最好的機會。比如,從市場結構上看:
在性能市場,全球消費形勢低迷,讓中國制造業(yè)性價比優(yōu)勢重新回到C位。
在品牌市場,中國文化輸出,讓更多國家可以接納中國商品的東方文化表達。
在性能和品牌疊加的市場,中國工程師紅利釋放,科技消費品出海迎來黃金機會。
這些都在說明,中國供應鏈價值的不斷外溢與增值。
而我們新一代出海企業(yè)家,又具備與上一代企業(yè)家不同的全球化戰(zhàn)略眼光和思維。
他們或者是像張一鳴一樣,起步就是全球化眼光(黃錚也曾在對話張一鳴的節(jié)目中,稱直接干到海外去。)
或者比前輩更理解世界,更能洞察當地市場的風土人情、消費需求。
而數字移民,也為中國企業(yè)出海提供了全球化組織的基礎。
但不可回避的是,這一代企業(yè)家所面對的驚濤駭浪不比任何一個歷史時刻更小。
因此,全托管的成功,只是2023年一個浪花,它或許能掀翻巨輪,但卻不一定代表市場的終局。在今天這樣一個時點上,重新審視全球電商市場格局,或許要創(chuàng)建一條新的發(fā)展道路。而假設全球化是有年齡的,把時間軸放的長遠一些,全托管也好、獨立站也罷,跨境電商一定會把中國商品與海外消費點對點的貿易結構,逐漸轉換成以全球化為起點,以本地化為終點的世界電商。
由此,以海外平臺主導,中國供應鏈、目的地國交易的早期模式,以及中國平臺主導,中國供應鏈、目的地國交易的初期模式,還屬于青少年階段。它或許會經歷中國平臺主導,本地化供應鏈、跨國交易的成年階段,以及最終朝著像亞馬遜一樣,可以全球買、全球賣的終極模式演進。
當然,全托管的出現,算是一個成人禮。它如同一把鋒利的尖刀,讓中國電商平臺第一次走進了舞臺的中央。我們要保護好這把刀,用好中國性價比供應鏈的極致優(yōu)勢;也要設計好未來的發(fā)展可能,保留向中端模式和終極模式演進的空間。
02
抓住全球消費降級的想象力
百年之大變局,擺在中國發(fā)展面前的,有三個樣板:
德國工業(yè)4.0;
日本的低欲望社會+精細化運營;
美國的科技+消費+金融。
如何選擇,是考驗所有經營者的題目。
我斗膽認為,首先應該排除日本選項。
中國消費雖有低欲望趨勢,但存量底盤足夠大,市場結構多元。且戰(zhàn)后日本也并非直接步入低欲望社會,而是先推動了汽車和電子消費品的快車道。
而查看中國的產業(yè)結構,制造業(yè)及出口,也許就此出現了一個分水嶺。
在先進制造方面,我們在追趕歐美日,甚至突破卡脖子的瓶頸問題全力以赴?上驳某晒,我們能看到新技術的庇蔭:
比如,在先進制造、新能源、AI方面,出現更多華為、比亞迪這樣的強勢品牌。
再比如,在品牌心智市場,中國的科技消費品成為跨境電商品牌出海的主力。
問題在于,中國廣袤的性價比制造業(yè)該如何尋求突破?
實際上,機會正在向我們靠攏。這也是中短期內另一個大變局——全球購買力的衰減。


圖注:《IFF2023年全球金融與發(fā)展報告》,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約3.1%,低于2022年的3.4%(使用按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的國家權重)。其中發(fā)達經濟體將增長1.5%,發(fā)展中經濟體將增長4.1%。

圖注:經濟合作與發(fā)展組織 (OECD) 研究報告:2023 年上半年全球經濟比預期更具彈性,但增長前景依然疲軟,預計 2023 年世界經濟將增長 3.0%,然后在 2024 年放緩至 2.7%。
由此可以引發(fā)機會有二:
路徑一,抓住全球消費降級機會,利用好全托管這把尖刀,把中國制造的比較優(yōu)勢發(fā)揮到極致。
路徑二,產業(yè)外溢,向東南亞、南美等新興市場轉移,帶動本地化性價比制造業(yè)崛起,進而帶動本地電商、數字化進程。
之所以能夠承接這個變量,其核心依然是中國制造就是世界制造中心,其潛力依舊有待被挖掘。

圖注:先進制造業(yè)和性價比制造業(yè)對應了世界消費的兩種心態(tài)
而隨著全托管的深入,不難發(fā)現,中國制造出海也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,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。它既受到全球市場和規(guī)則的影響,也對全球市場和規(guī)則產生影響。
與此同時,品牌化不是出海的唯一進化方向,中國制造出海也能找到對的路徑。
這可能是深陷在內卷和低谷中的中國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迎來的最好歷史機遇。一個由諸多中國電商平臺共同創(chuàng)造的快車道,一群無比勤勞發(fā)奮的中國企業(yè)家和中國勞動人民,以及一個全球購買力下行帶來的黃金機會。
就像我們分析拼多多在國內市場的觀點一樣,這不是運氣和偶然,而是瞅準了時間和機會。至少在三五年內,全球市場的拼多多化,是我們不可回避的,也是應該緊緊抓牢的。

美國消費者購物APP使用時長對比
03
走大國崛起的全球化道路
先進制造是世界之巔,是高精尖,是要快馬加鞭搶奪制高點,但某種程度上會遭受封鎖、排擠、打壓、制裁。而性價比制造業(yè)的外擴(無論是通過跨境電商還是產業(yè)外溢),最終的結局,可能是帶動本地化產業(yè)、電商、數字化升級,在賦能、幫扶、合作,共創(chuàng)的前提下迎來世界市場的共贏。
講一個棉花帝國的故事。
美國南北戰(zhàn)爭不只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進步,更是商業(yè)史上波瀾壯闊的戰(zhàn)斗。
眾所周知,美國南方奴隸以種植棉花為生,而這些棉花主要的采購大戶是英國。但美國北方并不想維持現狀,除了人權自由,他們也會考慮美國本國的利益。實際上,美國北方在技術能力上,已經不輸英國。在工業(yè)技術革命以后,雙方都心知肚明,以成品制造為主的紡織業(yè)和以貿易流通為主的商業(yè),其價值和地位,已經相當程度上超越了以原材料采集為主的初級種植業(yè)。美國顯然不希望淪為英國的后廚。
因此,美國南北戰(zhàn)爭,實際上也是一場關于產業(yè)價值鏈的棉花帝國爭奪戰(zhàn)。從種植到紡織到棉花貿易,世界棉花中心的轉移,告訴世人,一個價值鏈更高的市場注定對價值鏈更低的市場形成沖擊。美國和英國想要的,是對成本洼地的控制權。
然而,悖論在于,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(xù)的,成本洼地的屬地國一定會反抗控制者。因為市場會決定,利潤永遠向高附加值領域或鏈條自主延伸。而技術和商業(yè)模式所帶來的破壞式創(chuàng)新無法預料。當這兩個要素碰撞在一起,革命性的變量就會出現。
棉花帝國的啟示在于,民族工業(yè)對于每個國家都很重要?缇畴娚炭梢园阎袊圃斓男詢r比優(yōu)勢發(fā)揮到極致,其副作用則是有可能讓當地的商業(yè)基礎和工業(yè)基礎感受到威脅。
這也為今天中國跨境出海、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底層思考。
數字化作為一種新的全球化方式,價值鏈從高向低的沖擊該如何化解?
如何避免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?
誠如開篇所講,在“世界電商”的新框架下,更好的實施本地化,拉動本地產業(yè)、就業(yè),比單純的貿易、消費能更好的維持全球化。
這也和中國大國崛起的思路不謀而合。
中國的崛起從來不是霸權式的,而是和平式的
我們更依賴自力更生,也更樂于向世界輸出先進模式、管理、基礎設施,讓周邊國家可以發(fā)展起來。
今天,跨境電商走向世界電商的路途中,無論平臺還是品牌,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:如何在全球化的機會窗中,不以沖擊他國商業(yè)利益為前提,提升安全感,并最終從價值交換走向價值創(chuàng)造。
甚至在將來的某一天,從單純的跨境電商全球化,走向數字化全球化,提升他國產業(yè)鏈價值。

當然,在面向全球市場的競爭中,我們也絕不因碰壁而退縮。要抓住黃金機會,成長為下一個亞馬遜,促使出現更多像亞馬遜一樣強大的世界電商,才是應該塑造的良好競爭關系。
畢竟,在一個全球經濟的下行通道中,如何捕捉到下沉市場機會,如何帶動全球性價比制造業(yè)的復蘇,中國電商正在促進世界電商重新思考戰(zhàn)略方向。
每一個時代,都是有一堆難題組成的。關上的那扇門,也許是別人。
但創(chuàng)新的鑰匙,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。






發(fā)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
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