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發(fā)!資生堂代理的“美國毛戈平”退出日本

出品/聚美麗
撰文/飄飄
日前,國際美妝巨頭陸續(xù)發(fā)布2025上半年業(yè)績,其中對比前一年同期來看,資生堂仍排在第8,但銷售額卻下滑7.6%。
與其他全球跨國集團略有不同的是,資生堂較為擅長孵化自有品牌,而代理及收購品牌是其相對而言的短板。
就如近日,在小紅書上有網友透露,其日本業(yè)務由資生堂代理的美國化妝師彩妝品牌Laura Mercier(中文名:羅拉瑪希),將于今年10月退出該地區(qū)。
據(jù)該網友描述,Laura Mercier只是退出日本市場,今后會否以其他形式進入該國家尚未可知。

圖源:小紅書
而對于此事,也有部分消費者感慨,“品牌在日本賣得挺好啊”、“它家以前的氣墊巨好用,可惜改版了”等。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Laura Mercier此前曾是資生堂旗下的彩妝品牌,后被拋售轉為代理的合作關系。
01
對標NARS,美國毛戈平退出日本?
據(jù)悉,Laura Mercier為法國著名彩妝大師1996年于美國創(chuàng)立的同名美妝品牌,其產品線包括彩妝、護膚品、身體護理及香水等,定價在165-790元之間。
同時,值得一提的是,Laura Mercier在2021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,目前其天貓旗艦店累計粉絲數(shù)達18.5w。不過,該品牌目前在國內市場聲量偏弱,近一年天貓旗艦店僅熱銷10W件寶貝。

圖源:天貓
而正如前文所言,Laura Mercier同名創(chuàng)始人與毛戈平一般,是業(yè)內頗為傳奇的彩妝大師。Laura Mercier1960年出生在法國阿爾勒,她在16歲時離家遠赴巴黎,先于杜佩雷高等應用美術學院奠定藝術基礎,隨后轉入巴黎Carita學院攻讀彩妝技藝。
1985年,Laura Mercier前往紐約發(fā)展,擔任《ELLE》美國版的專業(yè)化妝師,同時還與《Vogue》等國際知名雜志展開合作,期間為麥當娜、茱莉亞?羅伯茨等當紅明星打造妝容。

圖源:Laura Mercier官網
隨后在自身經驗的累積之下,Laura Mercier在1996年創(chuàng)立個人彩妝品牌,且很快地滲透市場。
02
資生堂曾虧百億拋售三大彩妝
據(jù)外媒報道,Laura Mercier2015年銷售額達1.6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1.45億元)。而其潛力也被彼時,想要向美國等北美國家擴張的資生堂相中。
次年(2016年)11月,資生堂以2.6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8.61億元)收購法國奢華護膚品牌瑞維斐RéVive和Laura Mercier,而此舉也被解讀為開拓新市場及發(fā)展彩妝業(yè)務線。尤其是,Laura Mercier與NARS同為高端彩妝師個人品牌,此舉也被部分業(yè)內人士猜測可能是對標后者收購。
而針對此次收購,時任資生堂美國分公司總裁兼首席執(zhí)行官的Marc Rey表示,“這兩大品牌見解獨到,發(fā)展迅速且擁有強心智的客戶群、注重創(chuàng)新,這與資生堂品牌的調性相一致。”
然而好景不長,2021年8月,資生堂拋售Laura Mercier、BareMinerals和Buxom,而收購方私募公司Advent International以7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50.10億元)將這三大品牌納入麾下。
不過,這場剝離事件,據(jù)聚美麗估算,屬于一場資生堂虧損近百億的“賤賣”。
而這也與資生堂調整旗下業(yè)務有關,尤其是疫情期間彩妝消費并不理想。財報顯示,Bare Minerals和Laura Mercier2020年銷售額均暴跌,降幅分別是39%和28%,其中后者持續(xù)跌了2年。

而從具體表現(xiàn)來看,資生堂在美國市場布局的三大主要彩妝品牌均無一例外大潰敗。
2017年,資生堂對Bare Escentuals重組架構,由此產生了655億日元(約合人民幣31.81億元)減值虧損,進而關閉100家美國門店。而在2016-2018年期間,Bare Escentuals更是大換血3次首席執(zhí)行官,然而始終難以遏制塔羅牌式的崩塌。
對此,資生堂在2020年財報中重點指出,計劃將旗下護膚銷售額占比提升至80%,不過在2019年疫情當年該比例也僅達60%。
03
資生堂的天價收購為何總失。
而結合資生堂本身業(yè)績來看,其近年表現(xiàn)并不理想。財報顯示,資生堂2019-2024年期間營收增速放緩,其中2020年和2023年更是出現(xiàn)下滑,分別跌18.6%和8.8%。

除了老生常談的中國市場,與前者分別瓜分資生堂三成份額的日本本土市場也屢屢出現(xiàn)下滑的困局。

財報顯示,2020-2025上半年期間,資生堂日本市場雖在2023-2024年連續(xù)兩年業(yè)績上漲,但2020年表現(xiàn)低迷,迎最大跌幅29.7%。且在今年上半年還是不樂觀,資生堂日本市場銷售額下滑0.6%。

正是基于此,資生堂沿著2024年Action Plan2025-2026計劃中,提及的夯實品牌矩陣:制定“Core3”與“Next5”品牌的大方向策略,開始在其本土收縮業(yè)務。而該核心矩陣中,多為香水、護膚品類主導的品牌,僅有NARS一個彩妝品牌。

圖源:資生堂財報
如此看來,資生堂此時計劃解除與Laura Mercier的代理合作關系,或與其聚焦核心品牌以及提高護膚類占比的策略有關。
不過,Laura Mercier此時退出日本市場,某種程度上也暴露出資生堂在收購/代理品牌后,欠缺運營品牌的能力。
據(jù)聚美麗不完全統(tǒng)計,20世紀以來資生堂累計收購案例不多,僅有10起。但是其中已有4大品牌被虧本甚至是打包拋售,且部分的版圖留存時間僅一年。
這也從側面說明,資生堂雖豪擲重金收購品牌補足旗下矩陣,但始終難以將這些品牌做得與旗下孵化品牌般深度滲透市場。

譬如,資生堂在2019年收購的美國功能性護膚品牌醉象也在今年傳出退出日本市場,而該品牌業(yè)績近年持續(xù)暴跌。
財報顯示,醉象2022年出現(xiàn)首次收購后的下滑,在經歷過2023年暴漲77%后,其業(yè)績便從此一蹶不振。
尤其是,今年上半年醉象銷售額暴跌57%,其中Q1和Q2分別下滑65%和43%。不僅如此,與資生堂已牽手長達數(shù)十年的NARS也在期間增速放緩,上半年僅微漲1%。

然而,并非資生堂一家巨頭,表現(xiàn)出對于日本市場的棘手。如雅詩蘭黛旗下的Too Faced也曾在2023年6月宣告退出該地區(qū)的競爭。
也就是說日本本土美妝市場也呈現(xiàn)出,競爭激烈且環(huán)境惡化的困局。
由此回到Laura Mercier退出日本本土一事,盡管不少消費者也提及體感,品牌在當?shù)仡H受歡迎,且資生堂與品牌的關系從隸屬轉為代理,此舉背后或許意味著是一種戰(zhàn)略性“分手”。畢竟眼下集團正處于內部業(yè)務調整期,加上相對混亂的局面下,砍掉細枝末節(jié)的邊緣性業(yè)務,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。

發(fā)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