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個雙11的新看點:淘寶閃購背后的大消費邏輯

出品/零售氪星球
撰文/方圓
誰說今年雙11沒看點?
一份來自淘天數(shù)據(jù)顯示:天貓雙11期間,淘寶閃購有19958個餐飲品牌、863個非餐品牌的成交額相比雙11前增長超100%。很多品牌在閃購的成交強勁增長,并進一步推動品牌在淘寶天貓整體的新客表現(xiàn)提升。
才上線半年,首秀雙11,淘寶閃購這個新業(yè)務就直接沖上主舞臺。
過去的雙11是拼優(yōu)惠、拼爆款的賽跑,消費者提前囤貨、平臺比流量。如今的淘寶,更像一個城市級生活入口,預演未來的消費場景。點夜宵、補紙巾、買電池、買機票,定酒店……都在同一個App完成。即時消費,正改變消費者下單邏輯,從“提前計劃”到“即時決策”,“迫”使電商迭代到更高頻的服務邏輯運營。
要真正看懂這屆雙11的“門道”,其實看的是“未來”。小額、碎片化的閃購訂單,拉動淘寶整體活躍度,更喚醒了一批在淘寶點外賣、從未下電商單的沉睡用戶。對品牌而言,這是低成本的流量,對平臺而言,這是新的增長空間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它改變的不只是速度。閃購的出現(xiàn),讓淘寶電商生態(tài)加速從“購物平臺”向“生活界面”進化。
吃喝玩樂購、會員打通,遠場和近場融合,淘寶在重繪零售的邊界,也在驗證一個確定性的趨勢:當消費者期待“一切都能立刻得到”,零售競爭的焦點,從“價格”轉向對“生活方式的全面響應”。
01
淘寶“升級”大消費平臺的底層邏輯
對淘寶來說,“閃購”的盡頭,從不在“外賣”。
閃購的出現(xiàn),讓消費者與淘寶的關系發(fā)生變化:越來越多的人在淘寶上解決吃飯、買水、補貨等日常需求。淘寶由購物平臺逐漸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。
更廣泛的視角,這是一次“近場零售”向“遠場電商”的反哺。
眼下,電商的困境在于,宏觀數(shù)據(jù)增長乏力,但問題并非消費需求不足,而是消費頻次下降;谶@一判斷,阿里重新定義增長方式——通過餐飲與高頻生活需求切入,從“拼價格”轉向“拼時間”,以更高頻、更即時的服務場景留住消費者。
這屆雙11,成為淘寶邁向“大消費平臺”的一個關鍵起點,平臺開始從單一的線上貨架,向覆蓋“吃、喝、住、行、購、游”等多元生活服務的綜合入口加速進化。
阿里過去二十年搭建的是商品的流通體系——遠場電商解決了跨地域、跨品牌的商品流通效率問題,但未能滿足即時需求。如今,淘寶閃購,讓這些需求重新整合。
近場流量,可以帶動遠場訂單,消費邏輯,也隨之改寫。
即時零售,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。競爭焦點,不只是“速度”,還有“確定性”——商品的豐富度、配送的穩(wěn)定度和服務的可靠度。
這種組織模式的核心在于,商家希望線上線下打通,用戶希望減少平臺切換。淘寶沿這條路徑推進,使原本分散的生態(tài)形成更高效的整體閉環(huán)。
這種整合,正是“遠場+近場”邏輯真正的底層支撐。
在一位業(yè)內人士看來,淘寶閃購的意義,不止于帶回高頻消費,更在于幫助品牌解決做近場生意的結構性矛盾。長期以來,品牌從“遠場生意”向“近場生意”延伸的成本過高。
遠場是電商的基本形態(tài):集中倉、計劃購買、低成本履約;近場是線下零售的基本形態(tài):即時觸發(fā)、就近履約、自然成交。過去,這兩套體系是獨立的,品牌的預算、庫存、運營、供應鏈都是兩套。要把這兩套割裂的體系打通,鏈路長、成本高。
“而閃購的出現(xiàn),正在合并這條分裂的通路。它努力打通基礎設施,不只是讓電商‘送得更快’,而是把遠場的供給能力與近場的消費節(jié)奏連接起來,形成一個統(tǒng)一的購買動作。”
02
品牌增長的新空間
驗證設想和規(guī)劃的最好方式,永遠是生意。
到目前為止,這屆雙11,已給出一些答案:閃購不僅帶來了用戶的更多粘性,也帶來了品牌的增長。
率先入局的品牌,包括家居、酒水、3C數(shù)碼、運動服飾……原本在遠場的生意,都在閃購場域獲得新增長。
對家居業(yè),這是一場節(jié)奏重寫。過去,水星家紡往往靠節(jié)日促銷拉動銷量。如今,在閃購渠道,深睡3.0人體工學枕成為爆品,雙11以來成交周環(huán)比增長251%,整體環(huán)比增長達9倍。水星家紡的50家直營店接入閃購后,來自閃購的訂單可占門店月訂單10%。
消費者不再等快遞,而是像外賣一樣買床品。從人群看,這些訂單多來自城市新租房族和年輕家庭,他們未必特意去門店,卻常在睡前打開淘寶,用閃購完成即時需求。家居品類,也可以擁有“快生意”的場景。
數(shù)碼品類的變化更具象。華為將全國247個城市的3000家門店全部接入淘寶閃購,提供“5公里、30分鐘達”服務。今年天貓雙11第一周期,華為門店在閃購成交周環(huán)比增長1910%,在淘寶天貓整體新增客戶19萬,同比增長200%。不少消費者在購買手機、耳機、配件時選擇閃購配送,甚至到店自提——線上優(yōu)惠依舊,線下服務不變。
聯(lián)想也在杭州、北京、上海等地試水此模式,首批1000家線下體驗店接入淘寶閃購,覆蓋3公里30分鐘送達服務。品牌負責人介紹,電腦依舊是主力品類,自提或同城配送場景讓門店獲得了線上流量的補充。雙11期間,這類新場景帶來的訂單增量遠超預期。
酒水品牌的轉型方向更生活化。過去,電商售酒以囤貨為主,現(xiàn)在則以即飲為主。壹玖壹玖天貓官方旗艦店已關聯(lián)2000多家門店,覆蓋300個城市,自10月以來閃購訂單環(huán)比9月上漲20倍,新客同比增長90%。旗艦店進店人數(shù)、瀏覽頻次同比去年雙11增長5倍。
壹玖壹玖線上運營事業(yè)部總經(jīng)理陳承說:“閃購訂單是為現(xiàn)在的生活下單!奔磿r需求,讓門店庫存周轉加快,也激活了原本沉睡的線下流量。
運動服飾也在閃購場景中獲得快速增長。今年雙11,超級安踏67家直營門店接入淘寶閃購,閃購成交月環(huán)比增長144%,品牌新客同比增長1091%,成為運動品類的增量代表。
這些品牌的增長曲線背后,是閃購帶來的經(jīng)營方式轉變。
閃購讓品牌的“貨盤”從靜態(tài)庫存演變?yōu)閯討B(tài)分發(fā):遠場提供豐富選擇,近場保證履約速度。淘寶閃購算法會自動分配訂單至就近門店,用戶只需點開App即可完成“分鐘級消費”。
從平臺維度看,閃購引來使用頻次和消費習慣的變化。用戶每月打開淘寶的次數(shù)顯著提升,這種高頻訪問,會成為品牌增量的源頭。對品牌,這樣的流量穩(wěn)定且低成本;對淘寶來說,這正是“大消費平臺”的內循環(huán)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這場增長并非補貼驅動的短期效應,而會帶來一種結構性的長期變化。
遠場與近場不再是各自獨立的世界,而是一盤可協(xié)作的棋。聯(lián)想、華為、迪卡儂、良品鋪子、美的等公司,都在將線上電商與即時零售整合,同一供應鏈服務不同場景。閃購,成為撬動“一盤貨”的突破口,交付側的統(tǒng)一,也反向推動了貨品、價格、會員體系的融合。
隨著供應鏈和履約系統(tǒng)的持續(xù)成熟,即時零售,將不再是平臺和品牌的臨時戰(zhàn)術,而漸變?yōu)榛灸芰。短期看,是增量;長期看,是確定性。
當交易與時間邊界被徹底打通,淘寶的“大消費平臺”才真正落地——它不僅同頻了用戶時間,也賦予了品牌新的增長空間。
03
大消費的未來
雙11驗證了閃購的確定性,但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(xiàn)——這股勢頭會走向何處?
從數(shù)據(jù)來看,趨勢已然清晰。國信證券預測,到2030年,中國即時零售市場有望突破3萬億元,滲透率將從當前的6%提升至15.7%,年復合增長率約25%。到2027年,僅阿里系就將貢獻1萬億元GMV。
當用戶習慣“馬上得到”,消費節(jié)奏隨之變得更加碎片化,也更高頻。購物與外賣的邊界正在消失——消費者不再區(qū)分渠道,而是將淘寶、餓了么、美團統(tǒng)稱為生活工具。凌晨下單退熱貼,清晨補咖啡膠囊,午休買花送人,夜晚補貓糧……這些原本屬于線下的小需求,正被即時零售重新納入線上。
由此,零售的競爭,正從縱向的品類之爭,轉向橫向的生態(tài)之爭。
淘寶閃購的崛起節(jié)奏,印證著這個趨勢:從4月底上線到11月成為電商增長引擎,這并非一次渠道升級,而是一場戰(zhàn)略成型。阿里的目標,從一開始就不僅是搶外賣市場,而是通過閃購完善“大消費平臺”體系——讓遠場與近場共振,推動電商煥新。
橫向對比之下,競爭格局正在加速變化。
今年8月,淘寶閃購訂單量首次超越美團,借助餓了么的履約網(wǎng)絡和淘寶的流量入口拉開差距。閃購先用外賣占領用戶心智,但更大的意義是生態(tài)協(xié)同被激活:流量、會員、供應鏈三條線同頻。
外賣的戰(zhàn)火只是表象,本質是生態(tài)的對抗。
即時零售真正的制高點,不在單一賽道的運營效率,而在于誰能率先把外賣、零售、會員、物流與數(shù)據(jù)整合成穩(wěn)定的自循環(huán)體系。





發(fā)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