閉店率高達80%!盤點2025餐飲四大“殺豬盤”

出品/紅餐網
撰文/吳桐
10家新店,7家熬不過3個月,閉店率直逼80%。2025年,餐飲市場有不少所謂的網紅創(chuàng)業(yè)項目,它們看似十分火爆、誰做誰賺、擴張神速,卻又在短短數月內批量倒閉,留下一地雞毛與無數虧損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。
結合行業(yè)數據與市場調研,紅餐網梳理出今年四大餐飲“殺豬盤”,它們無一例外,都是披著“風口”外衣的“短命生意”。
干蒸菜:
批量開店批量閉店,
二手設備賤賣都沒人要
今年年初,全國多地突然冒出一大批打著“順德干蒸”“寧波干蒸”的干蒸菜館,客單價十五元到四五十元不等,憑借“不加一滴水”“還原食材最原始的鮮美”“拒絕預制菜”,迅速走紅,掀起一輪擴張潮。
但不過半年光景,這一品類就出現了大規(guī)模的閉店潮。
社交平臺上,不少網友曬圖分享,很多年初新開的干蒸菜門店,如今門口都貼上了“旺鋪轉租”的告示。這些虧損離場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甚至連賣設備回血的路都被堵死了,因為在二手餐飲設備回收商眼里,干蒸菜的設備回收價值不高,大多只能按廢品處理。

△圖片來源:小紅書截圖
干蒸菜為什么“退熱”得如此快?
首先,門店裝修簡單,清一色地復制粘貼,招牌是一塊手寫店名的素鐵皮,室內則是千篇一律的破舊市井風,一切追求“省到極致”。這種“敘利亞”風格一開始還能吸引眼球,但相似的門店多起來后,就毫無辨識度可言。
菜品同樣同質化嚴重,各家門店的SKU高度雷同,不外乎排骨、土雞、魷魚等常規(guī)選項,產品豐富度有限,再加上口味比較單一、清淡,消費者很容易吃膩。產品力的不足,直接導致市場復購率低。
此外,干蒸菜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鮮,對食材新鮮度有硬性要求。但部分商家為控制成本,用冷凍品替代新鮮食材,只模仿了干蒸菜的“形”,卻丟了“魂”,也讓整個品類的信任崩塌,消費者越來越不買單。
牛肋條自助:
憑一時的紅利入局,
紅利散去后一地雞毛
“人均六七十,牛肋條暢吃”——去年年底,一批自助牛肋條餐廳踩著牛肉降價的風口火起來,以高性價比為賣點風靡一時。但不到一年時間,這一品類便急速降溫,門店開始批量關閉。
事實上,這門生意從一開始就掉進了投機主義的陷阱。
牛肋條自助的爆發(fā),是踩在牛肉價格下跌的窗口之上。據農業(yè)農村部數據,隨著牛肉進口量激增,去年牛肉價格連月下降,截至2024年12月底,肉牛批發(fā)價在短短半年內下跌24%,創(chuàng)五年來的歷史新低。
正是看中這一成本紅利,一批嗅覺敏銳的商家抓住牛肉價格的下行周期,打造品牌、強調“低成本高回報”,吸引大量創(chuàng)業(yè)者涌入。
短期內,低廉的食材成本確實能為門店帶來可觀盈利,但同時也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——牛肉價格一旦回升,整個模式便難以為繼。更何況,牛肉供應鏈本身就極不穩(wěn)定。
隨著全球牛肉價格開始上漲,危機如期而至。世界銀行數據顯示,截至今年9月,全球牛肉價格已連漲四個月,達到每公斤6.9美元,創(chuàng)196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。國內牛肉市場同步跟漲,據卓創(chuàng)資訊數據,截至9月,國內鮮牛肉月均交易價格為61.88元/公斤,同比漲幅達27.33%。
這輪價格回調,把很多跟風入局的牛肋條自助餐廳逼到了絕境。60元的定價,如今連成本都覆蓋不了,加上自助模式下,顧客浪費嚴重,成本更加壓不住了。
面對成本壓力,門店只有兩條路可以走,一是漲價,但牛肋條自助本就依賴高性價比吸引顧客;二是降低食材品質,而這勢必影響復購率。無論選擇哪條路,幾乎都是“死路一條”。
社交平臺上,牛肋條餐廳開業(yè)就虧損的案例比比皆是,有門店開業(yè)2個月就虧了15萬。
僅憑一時的紅利入局,將盈利完全寄托于波動的市場周期,這樣的生意注定難以長久。
大鍋鹵菜:
一個“完美”騙局,
專門收割“韭菜”
“擺攤賣鹵菜,月入10萬+”——2025年初,這類創(chuàng)業(yè)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泛濫成災,共同編織了一個草根暴富夢。
視頻內容幾乎如出一轍:“兩小時賣兩三百斤鹵菜,月入10萬元!”“‘95后’小伙擺攤賣大鍋鹵菜月入10萬元是什么體驗”等類似的宣傳話術,看似草根的老板出鏡,配上攤前排起長龍,一大鍋鹵味幾小時就賣完的場景,讓不少創(chuàng)業(yè)小白心動不已。
但現實很殘酷,看似勵志的造富神話,其實是這些“暴富者”們專門針對創(chuàng)業(yè)者設計的完美騙局。
據人民日報調查,“擺攤賣大鍋鹵菜月入10萬元”的套路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一批所謂的大鍋鹵菜“師傅”先在短視頻平臺上塑造草根逆襲人設,再雇人排隊制造“供不應求”假象,最后吸引創(chuàng)業(yè)者付費加盟、高價購買配方或課程,完成收割。

△圖片來源:抖音截圖
有不少上當的“韭菜”創(chuàng)業(yè)者表示,所謂的秘制配方在網上隨處可查、實際出攤半天無人問津、線下根本沒那么多人消費……
據法制日報報道,河北的一對夫婦被擺攤視頻吸引,支付了2980元的學費遠赴安徽學藝,學成后購置設備、原料開攤,結果連續(xù)經營20多天,生意始終冷清,日銷售額僅五六十元,回本遙遙無期。
7元生燙牛肉米線:
速生速死,
低成本、回本快的“造富故事”
最后一個,就是這兩年瘋狂擴張的“7元生燙牛肉米線”,“鮮切現燙,新鮮看得見”的背后是“速生速死”的殘酷現實。
近兩年,大量創(chuàng)業(yè)者涌入7元生燙牛肉米線賽道,“低客單、低成本、高流水、回本快”是關鍵誘因。
首先是低客單、高流水。7元生燙牛肉米線以“7元鮮切吊龍”為特色,一碗牛肉米線15元,加上小吃、配菜,客單價能控制在20元左右,憑借低價吸引大量消費者引發(fā)排隊,進而營造出高流水的表象。此前,就有不少生燙米線店表示“50平米門店,日均翻臺超20輪”“一天營業(yè)額2萬元”。
其次,低成本、回本周期短。門店大都走極簡或市井風,且所需門店面積小、初始投資相對較低。一家50-80平米的社區(qū)店,總投資在15-25萬元,有品牌甚至喊出最低6萬元就能開一家50平米的門店。
在相對低成本的基礎上,7元生燙牛肉米線項目往往會重點宣傳回本周期短。這種“看似好做好賺”的錯覺,吸引了大量小白創(chuàng)業(yè)者盲目跟風,也為后續(xù)的“速生速死”埋下伏筆。
隨著門店數量激增,眾多問題開始浮現。低門檻讓創(chuàng)業(yè)者扎堆,廣州某商圈500米內就有5家生燙牛肉米線,主打產品、菜單結構、裝修風格等幾乎全一樣,同質化極其嚴重,消費者審美疲勞、新鮮感流失。
沒有差異化,很多門店開始打價格戰(zhàn),各種低價套餐你來我往,疊加牛肉價格上漲的成本壓力,最終很多門店毛利率低到20%,一個月下來賺的錢連房租都不夠交,根本活不下去。
其實,7元生燙牛肉米線這類低客單項目,往往是選址定生死。門店要想維持高流水,必須保證高客流,因此選址尤為重要。
然而,對于小白創(chuàng)業(yè)者而言,點位資源恰恰是他們最欠缺的。大量缺乏經驗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盲目涌入,在未充分評估市場容量和競爭環(huán)境的情況下便倉促進場,既缺乏合理的選址策略,也難以獲取優(yōu)質的點位資源,最后只能“貼身肉搏”式地密集布局,淪為炮灰。
結語
縱觀這四大“殺豬盤”品類,不難發(fā)現它們的共同點:低門檻、易復制、高同質化。它們放大了餐飲的“易”,卻掩蓋了其真正的“難”——持續(xù)盈利的能力、差異化的競爭力、對市場周期的預判力。
餐飲從來不是一場“誰快誰贏”的短跑,而是一場考驗耐力、洞察與運營能力的馬拉松。沒有哪一種模式能一勞永逸,也沒有哪一個品類能靠“跟風”站穩(wěn)腳跟。
毫無調查和準備盲目去投入某個項目,那不叫投資,叫賭博。
在此,也提醒廣大餐飲創(chuàng)業(yè)者:在投身任何一個項目之前,務必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——
你是否真正理解這個品類?
你是否具備差異化的競爭力?
你是否做好了深耕其中而不是賺快錢的準備?
如果無法給出答案,那就需要懸崖勒馬。畢竟,大家開餐飲店是為了賺錢,而不是為了成為別人故事里的“那頭豬”。


發(fā)表評論
登錄 | 注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