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憲文:職業(yè)生涯第四定律
27歲的諸葛亮,為何能和46歲的劉備一見鐘情,真誠到死?
這就是知遇之恩起的作用。
為什么諸葛亮能得到劉備的賞識?那是因為他倆具有知遇的定律關(guān)系。
一個四十不惑,一個三十而立;一個在自我價值實現(xiàn),一個在尋找歸屬。
在孔子設(shè)定的生涯發(fā)展規(guī)律中,他倆屬于臨代,一個而立,一個不惑——臨代易知。
在馬斯洛需求五層次上,一個追求第五層(價值實現(xiàn)),一個追求第三層(歸屬)——隔層易遇。
所以,“知遇有約”就是生涯規(guī)劃的第四定律,這個定律的內(nèi)涵是:臨代易知,隔層易遇。
并非所有的40歲人都知道30歲的人,關(guān)鍵在于40歲的這個人是否不惑,拿現(xiàn)代概念來說,不惑是知本的概念,是知本成熟的標志。劉備沒有諸葛亮的智慧,但具備識別和使用諸葛亮智慧的知本,做不了千里馬,不見得做不了伯樂。
兩個人追求的層次相同,那是顯在的一對競爭者;兩個人追求層次相臨,那是潛在的一對競爭者。競爭者可以在強大的外力壓力下合作共生存,一旦沒有了外界壓力,相互競爭是難免的。
而隔層次追求不存在任何競爭問題。
人生離不開恩人幫助、高人指點、能人帶領(lǐng)。
年輕人愿意和自己同類同齡的朋友在一起,這是橫向交友,是必要的,但不充分,也不關(guān)鍵。
關(guān)鍵的是縱向交友,知遇你的恩人盡在縱向朋友之中。
在職場中,如何跟比自己年齡大很多、職務(wù)高很多、成就多很多的人士交朋友?第五定律告訴你。
摘自史憲文《WBSA人生經(jīng)濟學(xué)》手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