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視主持人趙普的一條微博9日在網(wǎng)上炸開了鍋,又是食品安全問題,“來自調(diào)查記者短信:不要吃老酸奶(固體形態(tài))和果凍,內(nèi)幕很可怕!绷硪贿叄墙(jīng)觀報記者朱文強的微博:“央視一哥們說,以后別吃果凍和酸奶,問為啥,他比喻說,哪天你扔了雙破皮鞋,轉(zhuǎn)眼就進你們肚子了。這哥們說,這才是今年3.15晚會重頭,可惜沒播”。
及到當晚十點再看,那兩條微博已經(jīng)不見了。再瀏覽相關微博,發(fā)現(xiàn)有公知表示,這本該是常識;有奶業(yè)專家說,工業(yè)明膠用在食品中就是毒藥。而早在2009年5月,《南方都市報》便做過深度調(diào)查,曝光追查“皮革水解物”,從“垃圾明膠”的生產(chǎn)源頭,到乳業(yè)添加的“皮革水解蛋白”,皮革下腳料如何進入食品鏈條,文中提到,早在2004年央視便有相關報道。
我曾幾次告訴自己,中國的食品安全就是個垃圾概念,因為相關體系和關鍵人的無良、不作為,不要再說什么了。但等我晚上到家時,發(fā)現(xiàn)三歲的兒子竟還在等我回家喂飯,因為上午說過“爸爸晚上早點回來陪你玩”。我更加憐惜和憤怒,孩子對大人的依賴,在于大人的關心愛護和說話算數(shù)。但如果連我們買的“老酸奶”也有問題的話,我們作為父母、監(jiān)護人如何交代?!
由于社會分工,很多時候,老百姓只能相信和依賴有關部門、媒體的保護或提醒,也有那樣一層天然依賴,像孩子與他們的監(jiān)護人。
我難過的是:既然2004年就曾曝光,此后2009年也有南都大稿,那么這一次,是否照樣不了了之?我印象中不曾聽過此類新聞,是新聞覆蓋,還是宣傳控制問題?一些專家、公知一副早知如此的批判姿態(tài),難道從不知此類事件或不愿透露?
中國消費者已經(jīng)草木皆兵了,有不良廠商的明膠超標或濫用,也不代表所有老酸奶都有問題,人們?yōu)楹涡判幕?事出必有因,非法供給食用明膠的多是貧困山區(qū)的工廠,以工業(yè)用膠的名義污染一方水土也解決了許多就業(yè),這和各種因窮而“胡來”或流離失所的村落及人們有何區(qū)別?趙普與朱文強為何刪除原微,迫于何方壓力?
一連串的問題,是老酸奶事件解析缺一不可的組成部分;氐奖举|(zhì),這件事也許并不難,就看中央及各地有關部門如何處理。這些且放放,零售企業(yè)能做點什么?
零售企業(yè)向有強勢“罵名”如收取入場費等,但即便是蒙牛也依然暢通無阻,這是強大市場部同時綁架了零售商的消費者服務、企業(yè)品牌和公關吧?NB企業(yè),索性借此樹立權威,既為民請命又美名遠揚且震懾不良供應商,同時為渠道流通承擔必要責任,為何不敢?
別都等廠家表態(tài),或覺得這事跟自己沒有關系,你每做一分,就能讓消費者有三分好感。告示安民,讓你賣場里的老酸奶供應商迅速表態(tài),同期更約請第三方權威認證機構,花幾千或幾萬元,服務幾十萬消費者,這是一本萬利的事——尤其是大中型超市公司。
好的商業(yè)企業(yè),能做很多政府因臃腫傲慢而做不了的事,也能為真正健全零供關系多走三五步。一個認真為消費者權益代表和用戶驅(qū)動的企業(yè),會贏得供應商、業(yè)界尊重和消費者喜愛。